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0-19浏览次数:487

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语言学与多模态符号学研究所承办的“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位符号学与多模态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等议题展开,倡导学科交叉融合,瞄准世界研究前沿。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指出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跨越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是国际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次论坛有助于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国内外符号学及多模态相关研究。

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出席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并致辞。胡壮麟教授曾于2010年莅临同济大学参加国际语篇分析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2018年受邀赴同济大学参加第13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胡壮麟教授引领了全国符号学与多模态的研究,对同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的发展给予了关心和指导。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代表学院致辞。她指出,推进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是做好语言学传承、融合创新、不断发展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借本次论坛召开的契机,与兄弟院校增进了解,互相交流,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学科交叉的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探索社会文化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助力我国语言学发展和新文科建设。

本次论坛邀请十二位学者做了主旨报告。百余位参会者直接参加八个平行分论坛的讨论。

      10月16日上午的第一场主旨发言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军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赵毅衡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德禄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依次做了主旨报告。

赵毅衡教授所作的题为《艺术的定义:美学的出发点》的主旨发言,深入探讨了美学的定义,提出艺术的定义应从符号美学出发,从艺术独特的意义价值角度,返回功能主义,建议从符用学找出的艺术“超脱说”定义为基础,将艺术性视为“藉形式使接收者从庸常达到超脱的品格”。

张德禄教授围绕《应用符号学:理论、性质和研究范围》这一主题,探讨了应用符号学的研究现状、社会符号学、学科符号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普通符号学与应用符号学的连接、应用符号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以及应用符号学通过超学科符号融合来解决相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的实施框架。

吴赟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从“讲好中国故事”使命下的国家翻译、国家翻译与中国故事的关联、以多模态翻译对中国故事进行“新叙”的重要性、多模态翻译的定义与内涵、中国故事的多模态翻译路径五个方面探讨了多模态研究对于翻译研究和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作用。

上午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张德禄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辛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永祥教授依次做了主旨发言。

王军教授以《<等待戈多>的空符号分析》为题,基于空符号的两个基本类别(能指为空和所指为空),对荒诞剧《等待戈多》主人公所产生的各种空符号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空符号学这一新的视角揭示了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辛斌教授所作的题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主旨发言,首先探讨了批评话语研究中的“多模态转向”,然后以电影海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对海报这一图像模态的语法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展现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在影视作品领域的应用价值。

王永祥教授以《符号学与语言教育》为题,从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斯逻辑符号学谈起,探讨了这两大理论对于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然后进一步阐释了符号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对教育学产生的重大作用。

下午的分论坛共设八个平行分会场,分组进行研讨和点评。分会场报告的研究论题范围十分广泛,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与融合,主要涉及符号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符号学理论研究、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多模态研究与语言文学、多模态研究与教育教学等领域;研究对象丰富多彩,包括新媒体视频、宣传片、电影、音乐、绘本、网络文学、多模态课堂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0月17日上午,六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第一场主旨发言由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曹进教授主持,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王铭玉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田海龙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唐小林教授依次做了主旨发言。

王铭玉教授以《符号体认的多模态表达》为题,以符号的多模态为切入点,以绘本《咕噜牛》为例,从符号体认的路径,即符码体认、符喻体认、符化体认、符间体认和符域体认,对绘本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扩展了体认符号学的研究范畴,并进一步论证了符号体认观的可适性。

田海龙教授所作的题为《符号学创新的两个方面》的主旨报告,从两个方面阐释了符号学创新发展的特征,指出符号学的一个发展是从侧重研究符号的意义转向侧重研究符号使用者的意图,另一个发展是对皮尔斯“解释者”解释符号关系对的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唐小林教授以《艾柯符号学理论中的意义问题》为题,对艾柯半个多世纪对“意义”这个符号学理论核心问题做了进一步思考,提出符号学就是意义之学,符号学家处理的都是意义问题,阐释了艾柯符号学理论的特殊贡献,进一步探讨了符号学“意义”之意义的特质。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田海龙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罗健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曹进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黄立鹤副教授依次做了主旨发言。

罗健教授以《A Multisemiotic Perspective on Referential and Representational Signification(多符号视角下的指称和表征意义)》为题,基于多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以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对指称意义和表征意义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指称意义和表征意义的差异。

曹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人工智能时代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对外传播研究》,融合多模态符号学、翻译学、传播学理论,构建了文化多模态对外传播的理论。立足甘肃文化景观,曹进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河西走廊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的新思路、新理想和新手段,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黄立鹤副教授以《多模态范式下的老年形象符号研究:身份构建与心理诉求的对接》为题,通过央视春晚小品和老年产品广告的两个多模态实证研究,探讨了老年形象符号的构建机制、老年人自我认知及身份构建、话语增权等问题,考察了老龄化社会通过多模态符号实现老年形象的社会认知、老年群体的劝说修辞相统一的规律与机制。

闭幕式上,张德禄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发言。张教授指出,本论坛聚焦于探讨如何把符号理论应用于不同学科以解决实际问题,大会的主旨报告多涉及符号学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符号学应用于艺术、文学、美学的研究、符号学应用于翻译中的研究、符号学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符号学应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符号学在病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此外,还包括应用符号学的理论研究、符号学创新发展研究以及艾柯的符号学意义问题研究;大会的分论坛论题具有多样性,充分展现了符号学的应用转向特征。本次会议对符号学特别是应用符号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再次对参会专家和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