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帅
曹帅,2011年至2015年就读于同济大学英语系;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同济大学一等奖学金,曾获“同济大学励志之星”、同济大学“卓越学生奖”、“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全国优秀大学生(提名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曾于大三上学期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交换学习;曾获“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上海总决赛冠军、同济大学决赛冠军;2015年保研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曾获“上海发展研究奖学金”;2017年获得国家公派硕士生项目资格,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W.P.凯瑞商学院学习。
我把英语学习比作一场旅程。
在这场旅程中,我曾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曾经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心理煎熬,也曾体验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片刻喜悦。但更多的时候,我就像一个苦行僧,孤独地、执拗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和无边的荒野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充满了心理矛盾与自我怀疑,但又不甘心放弃前进的行程。
下面,我就将我苦行僧似的英语学习之旅分为几个零碎的片段,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尴尬的开始
大学伊始,我几乎处在一种“懵”的状态。英语课上,老师们基本都是全英文教学,我几乎听不懂,更不会说,每节课都急得满头大汗但又无可奈何。高中应试教育欠下的帐,此时全部压在了我的身上。
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感觉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听不懂,也不会说”的世界,非常自卑,但又怕被嘲笑而不敢声张。
但自卑一天天积累,终于在一个月后的星期四清晨爆发。早上我5点多就醒了,但没起床,因为那天是一整天的英语课,我很害怕,身子就像粘在了床上,一天没下床。
但我在床上也睡不着,睁着眼与天花板对视,一直在瞎琢磨:我的英语怎么会这么差?我选择英语专业是不是个错误?老师点名我不在怎么办?我的未来在哪里?
被床粘了一整天,我最终还是下床了,决定做出改变。第二天早上5点多,我趁着舍友还没起床,偷偷地打开台灯,画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I want to teach you Chinese”,然后带着它,早早地来到了三好坞旁边的留学生宿舍楼下,举着这张海报,遮着自己的脸,给过往的留学生看。紧张、害羞、尴尬……过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有两个说英语的非洲朋友走过来。
就这样,我的口语训练之路开始了。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我每周末都去他们宿舍用双语教他们汉语,风雨无阻。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我们很难交流,每次见面我们都互相抱着一本大辞典,通过缓慢地查词来交流。开始,就是这么尴尬与艰难。
(二)“放弃吧?”“不!”
改变与提高的难度,超出我的想象。
练习口语的第一步,就是纠正发音。我的发音里,有很多错误,而且这些错误经过初中和高中的不断强化,已经根深蒂固了。纠正发音的过程,真是充满了痛苦。篇幅限制,我就举一个例子。为了纠正[ð]这个发音(这个是要咬舌的,而我之前的很多年都是不咬舌的),我天天拿this, that, there, father, mother等词练习,连走在路上都在练习,连续几个星期咬舌,我舌尖都肿了,吃饭喝水的时候很疼,但我最终把这个发音纠正了。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觉得很夸张,但这确实是发生在我纠正发音过程中的众多囧事之一。
听力也是困难重重。那时候我每天一回到宿舍就戴上耳机听Special VOA,但即使是慢速英语,我也只能听懂一半左右。我经常由于听的时间过长而听得耳朵疼,有一次因为听到了比较陌生的话题,连30%都没听懂,一气之下把耳机扯下来,直接从宿舍的窗户扔了下去。
周围也有人劝我放弃,但我那时坚决地说:“不!”
当时,就是这么傲娇,就是这么执拗。
(三)英语演讲比赛
参加“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是我大学四年中非常难忘的经历。
大二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虽说当时口语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功力还是很不足,最终没能在学校决赛中获奖。
但我一直惦记着这事儿。大四的时候,我又参加了一次。比较顺利地通过校园初赛和复赛,然后在学校决赛中获得冠军,有了参加上海决赛的资格。整个比赛从校园赛冠军,到上海决赛冠军,到晋级全国半决赛,再到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前后持续了半年时间,这半年对我是很难得的历练。
我有幸遇到了英语系诸位出色的老师。在此,要特别感谢何继红老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粗浅的感悟:演讲是将自己的想法系统化地传达给听众的过程,它不仅仅是“随口说”这么简单,“说什么”“怎么说”都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说什么”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深度和广度;而“怎么说”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而这些,都是语言本身没法给予我们的,而是需要借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我不可能在演讲比赛中胜出,因为最后的对决,不是语言质量的比试,而是内容和思想的争锋。这是下一个片段我要讲的内容。
(四)大量阅读与不断尝试
阅读在英语学习乃至个人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要阅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目前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时间和所能接触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面对古往今来的大千世界,最有效、最迅速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方法,就是阅读。
愚以为,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阅读的范围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学。当然,阅读经典文学书目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学可以启迪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更深刻地认体会和理解人性。除了文学类书目,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应该是通识的,要把视野放宽到英文原版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等)和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入门书籍。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信息传达和知识传播的一种工具,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后,就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拓宽视野。当阅读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的英语水平也会日渐精进。切勿陷入“精通语法,却言之无物;口语流利,却缺乏逻辑”的困境。
曾经有人问我:“我学英语的,你干嘛劝我好好学高数?会做微积分的题有啥用?”我回答:“相对于英语,数学是一门更加准确、适用范围更广的语言。微积分,是高等数学最基础的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学习。学数学,不是为了去解数学题,而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而这种训练,是英语学习给不了的。借用别人说过的一句话,“懂数学可能没法让你在菜市场占便宜,但可能会决定你到哪个档次的菜市场买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之余,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来丰富和提高自己,比如加入学生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出国交换学习、假期实习、去中西部支教等等。不要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多去尝试,多去体验。
大三上学期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交换
硕士期间公派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W.P.凯瑞商学院交换学习
以上是我英语学习之旅的几个片段。
如果大家曾经留意过我们外国语学院和英语系的育人目标,就会发现我所说的只不过“拾人牙慧”而已。勤奋坚持、通识阅读、不断尝试,这就是我想要分享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