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蜜儿:加州伯克利大学海外交流心得

发布时间:2018-05-14浏览次数:1342

同济大学英语系每学年均有学生前往世界知名大学交流。本期我们邀请江蜜儿分享其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学习经历。

若问起:在UC Berkeley英语系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的回答是:“痛,并快乐着。”

首先,痛在哪儿?

交流期间,我选择了一门英国文学课VictorianPeriod。选课最初,助教曾友善地建议我换一门Berkeley英语系更为基础的课程,因为VictorianPeriod属于Berkeley英语系的高阶课程,对于从未在Berkeley英语系上过基础课程的海外交流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出于想兑换同济必修课英国文学史的原因,我还是坚持选择了这门课,正如助教所言,我吃了不少苦头:是课上语言的障碍、是课下难以消化的阅读量、是毫无防备的随堂测试、是DiscussionSection时的力不从心,更是期中期末时多达上十面的论文写作。为此,我也在Berkeley的图书馆奉献了人生第一次通宵学习整整三晚的感觉。那滋味儿,酸爽!

那么,乐又在哪儿?

我想说,乐来自于以上的痛。因为没有磨砺,就没有付出;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最终的成就感:是期末A-的成绩,是助教最终的认可“You’ve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and showed you were more than equal to the task of anupper-division English course,”而最重要的是,在经历一番磨砺之后,我对如何学习英语文学有了全新的解读。

这种解读从何而来?我将从“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两方面分享一下我的感触。

一、学什么?

Berkeley英语系学什么?我想说,不是学课本,不是学他人已有的理解,而是学如何开发你自己的思维。Your interpretation matters!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英国文学史课需要学习Adam Bede和本书。若是在赴美前学习Adam Bede,我会记下这本书的作者是George Eliot,属于realism的范畴,并通过类似Sparknotes的文学网站,记下Adam Bedethemes, symbols,character analysis如此一来,我对这本书的了解足以应对之后的期末考试。

然而在美国,当你费尽心力读完整本书后,你面对的将绝不是一个填作者姓名的填空题,或是一个稍有难度回答主旨的简答题,而是一个让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的essay prompt: “Realist literature requires us to accept theworld ‘as in itself it really is.’ But does it also make assumption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the real world? Discuss George Eliot, Marthew Arnold , or both.对此,你将基于你对Adam Bede一书的理解,写一篇5-6页的英语论文回答教授的仅仅三两行的prompt。显然,没有任何课本会给你答案,没有任何文学网站会给你答案,唯一能给你答案的人只有你自己。更重要的是,你不仅要有自己的答案,更要能说服别人,把自己的答案和理解言之有理地推销出去。也就是说,一篇A level的论文一定要用充分的引据去支撑每一个论点,而引据的质量和充分与否将全部取决于阅读质量。往往,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很有可能成为支持某一论点的关键,但囫囵吞枣的粗读只会让这些小细节成为漏网之鱼。

因此,在美国读英文文学,除了保证阅读数量和质量作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挖掘独特的新视角。正如Adam Bede虽是一本realistic novel,可通过作者,当我们只能看到Dinah的高尚或Hetty的虚荣时,我们可曾质疑过: “Is it the reality? Or simply a plausible lens to view a world similar to reality?”

二、怎么学?

美国学习初期备受压力,在一度觉得VictorianPeriod这门课拿好成绩无望之时,我曾问过美国当地的同学:“How can I geta better result in this class?” 她的回答虽然简单,却让我受益匪浅: “At least, let him (教授/助教) know thatyou are trying…” 短短一句话,可里面却有两个重要的点“let him know”和“trying.”换句话说,在美国怎么学得好?关键在于两点:沟通和努力。

努力的道理大家都懂,虽说努力不见得有回报,但不努力往往没有回报,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针对另一点:沟通,我认为,学生一定要好好把握美国office hour的时间,懂得积极主动地去和教授与助教交流,把自己学习的困难、疑惑和不解的地方通过沟通的方式一一解除。比如说,作为一个完全没有写过正式论文的菜鸟而言,一下子面对那么多具有难度的文学论文,突如其来的高压迫使性格内向的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勇敢地前往office hour问问题。假设我因为性格内向而放弃主动沟通的机会,只是一味埋头苦干,再多的努力也是无用功。可当我把握了沟通的机会,我收获的是助教给我的sample paper,是实用的写作建议,更是上述所说的对英语学习的新的见解。

因此,关于怎么学,我认为沟通和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沟通给你努力的方向,努力给你沟通的底气。

 总之,这次美国之行受益匪浅,也希望这些经历能为后续赴美交流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