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英语系本研优秀毕业生风采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本科生)
顾懿,2025届英语系本科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曾获上海市奖学金、同济大学本科生优秀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称号。本科期间曾获第26届“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决赛全国二等奖、第三届“谁的青春不奋斗”上海高校学生故事讲演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主持并参与三项同济大学SITP项目。曾担任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新媒体中心部长、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英语助理;负责上海市徐汇区“玩聚社”脑健康科普项目,担任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参与“识骨无忧”骨肿瘤患儿病房陪伴等校内外志愿服务项目。
毕业寄语:
进入外国语学院,进入英语系,我想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万分幸运,遇到了学识渊博又和蔼可亲的老师们、真诚友善积极乐观的同学们,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帮助,我都铭记于心,这些温暖将成为今后人生路上的鼓励和慰藉。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于迷茫,但在外院学习的几年间,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所以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不用因迷茫而害怕、焦虑,跟随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坚定不移地去靠近它,做好规划付诸行动,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人生是一场旅程,没有对错,走过的皆是足迹。愿我们都能勇敢探索、不懈奋斗,心怀感恩与责任,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价值、践行时代使命。
沈丛政,2025届英语系本科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保研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曾获同济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国家奖学金、两次优秀学生称号以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学习上,本科期间积极参与英语相关学科竞赛,曾在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英语辩论赛等多项赛事上获得奖项。自大二暑假便开始了实习,目前已经在人力资源相关领域积累了三段实习。未来希望发挥专业优势,继续探索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应用场景。
毕业寄语:
首先,尽早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学业目标,还是职业发展,提前制定计划能够帮助你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方向,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积极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最佳方式。参加实习、志愿者活动或社团活动,这些经历不仅能让你们增长见识,还能积累宝贵的人际关系和实践技能。同时,请始终保持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大胆尝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勇于走出舒适区,探索未知的领域,你们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焦虑和不安,但请不要让这些情绪束缚了你们的脚步。合理规划、积极进取、勇敢尝试,都会让你们更加自信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研究生)
杨晶晶,2025届英语系博士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将继续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读博期间曾获全国第三批“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2022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金奖、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奖、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先锋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家留基委资助前往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
毕业寄语:
在同济读博的时光,是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时光。这四年里,我锻炼了科研探索的能力,积累了团队管理的经验,更借助同济外院的平台,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深化了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外语人,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丰富。语言可以是沟通的桥梁,可以是认知世界的工具,更可以是服务社会、守护老人幸福晚年的温暖力量。博士生活让我明白无论是本、硕、博不同阶段的学习,还是求学、工作不同阶段的人生,挑战始终相伴。小到期末考试,大到毕业论文,挑战无处不在,而我们需要培养的,正是迎接挑战的勇气、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踏实做事的毅力。再广阔的海,都可以分解为一个个水滴;再高耸的山,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攀登。无论是生活的哪个阶段,希望我们都有不断向前的勇气。
解雨点,2025届英语系硕士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曾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简称“外研社”大赛)英语组口译赛项国赛银奖、第十二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交替传译组全国二等奖等。
毕业寄语:
回顾在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就读的两年时光,我收获的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在思考中成长、在表达中坚定、在不确定中学会寻找方向。这一切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以及同学们的陪伴与鼓励。外院自由而包容的氛围,鼓励我去探索、去质疑,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是通往世界的钥匙”这句话的分量。未来的路仍然漫长,前方有许多未知在等待。我将带着在外院培养出的沉稳与坚持,勇敢前行。愿尽我所能,继续架起沟通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温度。
夏丽,中共党员,2025届英语系硕士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去向为江苏省选调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硕士生奖学金,并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硕士就读期间,关注孤独症儿童言语语言发展,发表SSCI论文和EI论文各一篇,多次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中宣读论文。在全国口译大赛等省部级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7次。曾主持同济大学“科创育人”重点项目,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实践赛事中累计获奖4次。曾担任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综合调研部负责人、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支委、班级心理委员,策划组织多项重点活动。
毕业寄语:
同济大学英语系的三年,赋予我的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一种外语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时代担当。在这里,我深刻领悟到语言的多重价值:它是沟通的工具、文化的桥梁,也是解码特殊人群认知差异的密钥。老师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社会情怀,引领我们洞见语言之上的人性温度与公共价值。同济外语人深耕专业、心怀天下的品质,让我学会以更严谨、多元、包容的视角认识世界。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希望学弟学妹们对自己的发展规划要早思考、早积累,找到自己的节奏潜心深耕;要善于寻求师长朋友们的帮助,化解困惑;要永远把身心健康放在首位,要注重劳逸结合。最后,衷心感谢学院和老师们的培养!未来我将带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勇担时代使命,贡献青春力量。衷心祝愿学院蒸蒸日上,祝愿老师们桃李芬芳。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收获满满,学业有成,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本科生)
王宇飞,2025届英语系本科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研究生考入同济大学英语笔译专业;本科期间成绩优异,专业四级、专业八级成绩优秀,获同济大学本科优秀学生二、三等奖、外研社·国才杯英语组笔译奖项。曾任班长、同济大学学生会媒体视觉组组长,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包括校园十大歌手、校庆晚会等多项大型校园活动的筹备与现场执行工作。
毕业寄语:
在三年英语系的学习之中,我同样经历过迷茫,不知自己的未来应归于何处。幸好这里给予了我许多探索的机会,我也逐步点亮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因此我想告诉英语学习的后来人,在这里你仍有许多机会,不妨大胆求索,英语仍然有无限的可能,请相信自己大有可为。我一向认为英语是一门上下限都很高的学科,它可以是日常交流的工具,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而英语的学习者,往小了说是掌握了与这世上20亿人沟通的途径与方法;往大了说则是将自己置于了更高、更开阔的位置,纵览古今中外之进程,从而拥有了从多角度理解世界的可能。在往后的学习生涯中,希望我们都能将这种可能落到实处,筑成走向世界的台阶,由此拾级而上,必有收获。
莫素滢,2025届英语系本科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已被香港中文大学“English(Literary Studies)”硕士项目录取。本科期间担任英语系2班班长,总绩点名列前茅,曾两次获得同济大学英华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毕业论文获评校优秀毕业论文,曾在外研社多场英语辩论赛中获得一等奖。本科期间共完成6段实习。
毕业寄语:
于我而言,在英语系度过的时光弥足珍贵、无可取代。能进入英语系与诸多优秀的同窗、博学的师长共度三年,在课堂中领略独属于文字与语言的魅力,我感到万分荣幸,同时也无比感激三年来朋友们的支持鼓励、老师们的倾囊相授。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求学过程中,我曾遇到、也将遇到许多难题,曾面临、也将面临无数选择。站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上时,迷茫与困惑都如沉重的巨石向我滚来,而幸运的是,我总能得到热心的帮助,更加坚定对文学的热爱。祝师妹、师弟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关关难过关关过”,纵使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困难重重,“La lutte elle-même vers les sommets suffit à remplir un cœur d’homme. Il faut imaginer Sisyphe heureux.”
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研究生)
王瑜珺,2025届英语系硕士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去向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曾获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笔译赛项校特等奖、上海市银奖, 英语写作赛项校一等奖,获得同济大学校级奖学金,曾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担任志愿者,参与国际论坛学术交流。
毕业寄语:
在同济大学英语系的求学时光充实而有意义,让我在运用语言的棱镜折射世界多元光芒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映照了内心饱满的色彩,让我学会不再急于奔赴计划中的未来,而是认真感受当下的每时每刻,让我带着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内核,更有勇气去探索认知的边界。感恩和祝福我所遇见的每一个真挚的人,希望自己珍惜在踏实努力中获得的幸福感,平静、坚定地向前,成长为一个既有理性锐度又有人文温度的人。
张可欣,2025届英语系硕士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专业方向为向儿童语学,荣获2023年宏达奖学金、2024年社会活动奖学金。毕业去向为某互联网公司。
毕业寄语:
在同济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习经历,深刻印证了语言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过程而非单纯追求结果。儿童语言学方向的研究实践表明,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职业价值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曲折的数据收集经历、实验中的意外发现,以及对理论假设的持续修正过程。建议学弟学妹们珍视专业学习中的每个环节,一些看似基础的训练,恰恰是未来应对语言智能时代挑战的关键素养。外语学院最宝贵的资源,在于提供了允许试错的学术环境和多元开放的交流平台,从导师们对研究方法的耐心指导,到各类学术讲座带来的思维启发,这些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我们的专业能力。希望各位能够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挑战,相信过程的积累终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谢学院和老师们的培养,愿外国语学院继续保持学科交叉优势,为更多学子搭建实现学术理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