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亚洲研究系博士。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影视文化
【教育背景与任职经历】
1994/9-1998/7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
1998/8-2000/6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硕士(M.Phil,比较文学方向)
2001/7-2002/6 福建日报社记者、编辑
2002/8-2005/7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亚洲研究系联合博士项目
2005/8-2010/5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亚洲研究系博士
2010/9-2011/7 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副教授
2011/8-2012/1 澳门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2011/9-2014/7 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国家“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
2013/8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14/8-2015/12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三级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代主任
2015/9-2020/12 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向);
厦门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嘉庚学院兼职教授
2019/3-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
2021/1-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2022/5-2025/5 “闽江学者”讲座教授
【英文专著】
1. Contending for the Chinese Modern: The Writing of Fiction in the Great Transformative Epoch of Modern China 1937-1949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9)荷兰莱顿和美国波士顿:博睿学术出版集团,2019,604页。本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资助项目。
2.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21),376页。荷兰莱顿和美国波士顿:博睿学术出版集团,2021。本书入选国新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译项目。
3. Subjectivity and Realism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Hu Feng and Lu Ling (Lanham, MD: Lexington, 2022). 美国:列克星敦出版社,2022,201页。
4. The Making of Subjectivity and Its Crisis: O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Production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2016)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354页。
5.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Jia Zhangke’s Filmic World (London: Routledge, 2019) 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19,210页。本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
6. Ideology and Utopia in China’s New Wave Cinema: Globalization and Its Chinese Discontents (Cham, Switzer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瑞士:麦克米兰出版社,2018,265页。
7. Postsocialist Conditions: Ideas and History in China’s “Independent Cinema”, 1988-2008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8) 荷兰莱顿和美国波士顿:博睿学术出版集团,2018,471页。
8. Screening Chin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Re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2015)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184页。
9. China’s Avant-Garde Cinema: Studies of Chinese Art Films since the 1990s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2019)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182页。
【中文专著】
10.《追寻中国的“现代”:“多元变革时代”中国小说研究,1937-1949》 (60万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29页。本书获得福建省第12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入选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11.《怎样现代,如何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集》(33万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74页。
12.《异域新声:历史阐释学和中国现代文化研究》(30万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本书获得福建省第11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13.《走向文化复兴: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与文化》(36万字)(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356页。本书2017年入选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翻译资助项目(英文);2019年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塞尔维亚文)。
14.《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图景: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30万字)本书入选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已出版英文版。
15.《中国电影“新浪潮”:新生代导演电影叙事研究》(40万字)(上海三联书店,编辑中),545页。本书已通过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Routledge匿名评审,将出版英文版。
16. 《艺术影像: 22部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的文学阐释》(27万字)(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278页。
17.《主体性与现实主义:文化政治视域下的胡风与路翎(1937-1949)研究》(30万字)。本书入选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8.《探询“现代中国”的方法: 从后现代后殖民批评到历史阐释学》(30万字,已完成,待出版)
19.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图景: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30万字,已完成,待出版)
20.《魅惑影像:中国当代流行电影与思潮批评》(35万字,已完成,待出版)
【主持科研课题情况】
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15万),《追寻中国的现代:大变革时代中国现代小说研究,1937-1949》; 编号:12FZW019, 2012/2-2013/7。
2、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大项目(50万),《追寻中国的“现代”:“多元变革时代”中国现代小说研究,1937-1949》,编号:16WZW004,2016/10-2019/5。
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万),《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研究(1988-2018)》,编号17BZW064, 2017/10-2020/8;
4、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一般项目 (20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图景: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编号:18WZW008; 2018/12-2019/12
5、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5万),《文化政治视域下胡风理论与路翎小说(1937-1949)中的“主体性”研究》(2023年),编号:23FZWB084; 2023/12-
6、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翻译资助项目(20万),《走向文化复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编号:2017-77;2017/12-2019/12
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万)《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文化论争: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文艺中的创建历程研究》,12/2013-12/2016;
8、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0万)《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镜像: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美学研究》;12/2013-12/2016
9、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50万),《中国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及全球化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11/2016-11/2018
10、同济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50万),《中西方文化跨学科比较及文化软实力视角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与实践》,1/1/2021-12/31/2025
1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2万),《中国第六代导演研究》,1/2011-1/2012
【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一)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的部分英文论文
1. “Narrating Oppression against the Chinese ‘New Woman’: Mei Niang on Japanese Colonial Domination,”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AJWS, vol.18, no.2, 2012. pp.95-118. (SSCI)
2. “Cosmopolitanism in Ordeal: Cultural Reveries and Political Anxieties in Xu Xu’s ‘ Modern Tales of the Strange,’” Telos, Fall 2017 (180): 147-165. (SSCI).
3. “Eileen Chang’s Cross-Cultural Writing and Rewriting in Love in a Fallen Cit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49, No.4, 2012. pp.565-584. (SSCI, A & HCI)
4. “Articulating the (Dis-)Enchantment of Colonial Modernity: Mei Niang’s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edicament of Chinese ‘New Women,’” Tulsa Studies on Women’s Literature, Vol.34 No.2, 2015. pp. 333-353. (A & HCI )
5. “Making a Historical Fable: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Lust, Caution and Its Social Repercuss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9, No 65, 2010, pp.573-590. (SSCI)
6. “The Enchantment of Commodified Desire in Post-Revolutionary China: Rain
Clouds over Wushan (1996) as a Post-Socialist Film,” Postmodern Culture,25(1), 2014. (A & HCI)
7. “The Memory and Experience of a Workwoman:How do Chinese Workers Spend their Lives in Weaving Girl (2008),”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2.4 (2016): 355-371. (SSCI)
8. “Voicing Concerns over Women’s Destiny in the Market Society: Lunar Eclipse (1999) as an ‘Art Film’,” Third Text. Vol.30, No.3-4, 2016. pp.291-307. (A&HCI)
9.“On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 in the Discussions of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Politics’,”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A&HCI), No.2, 2022.
10.“The Paradox of a Pop Melodramatic-Cum-Ethical Movie: In Love We Trust (2008) as a Political Allegor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A&HCI), 56.4(2025) (forthcoming)
11.“Subjectivity and Realism: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Hu Feng’s Theory of ‘Subjective Fighting Spirit’,” Critique: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vol.40, no.2, 2012. pp.215-234.
12. “Social Democracy or Neoliberal Freedom? Glob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 Politics,” Critique: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vol.40, no.4, 2012. pp.511-531.
13. “Re-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Politics:A Re-interpretation of Mao Zedong’s ‘Yan’an Talks’,” Critique: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45.3 (2017):387-407.
14.“From Feminist to Party Intellectu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Ding Ling's Stories,” Harvard Asia Quarterly, Vol.17, No.2, 2012. pp.35-43.
15. “Double Pitfalls for ‘New Woman’: Mei Niang’s Fictional Narrative of the Colonial Society,” 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 Affairs, 13.1 (2013):31-44.
16. “An Alienated Mind Dreaming for Integration: Constrained Cosmopolitanism in Wumingshi’s ‘Modern Literati Novel’,”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2., No.4, 2012. pp.425-438.
17. “Modern Chinese Anti-Bildungsroman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A Reading of Lu Ling’s Novel Children of the Rich,” World Literature Today, No. 9, 2024.
18.“From ‘Use of Old Forms’ to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Form’: A Re-evaluation of Mao’s Agenda of Forging a Cultural-Political Nation,” 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 Vol. 2, No. 2, June 2012, 183–196.
19.“Three Trends in Recent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hina Perspectives, No. 4 (80) (2009), pp.118-126.
20. “Matrimonial Complex and Identity Anxiety: A Psycho-Political Reading of Zhang Ailing's ‘Boudoir Stories’,”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Vol.7, No 1, 2012. pp.100-119.
21.“Illusionary Cosmopolitanism and Flawed Humanity: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Xu Xu's ‘Modern Tales of the Strange’,”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vol.6, no. 2-3, 2011. pp.148-160.
22.“Transform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Shanghai Dreams as a Political Melodrama,”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 11, No.3, 2016.
23.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f 'China's Sixth-Generation Directors and Their Films' - Exploring the Multifaceted Dimensions of China's 'Independent Cinema,'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14(3) 2019.
24.China’s 'New Wave Cinema': A Reflection of the Sixth-Generation Auteurs and Their Product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14(3) 2019.
25. “‘Problem Stories’ as part of the ‘National Form:’ Rural Society in Transition and Zhao Shuli’s Peasant Stories,”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6, vol.2, 2012. pp.208-231.
26.“Love in the Changing Society over the Past Half-a-Century: Suzhou River as a Historical Allegory,”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7, vol.4, 2013. pp.690-705.
27. “Presenting an Artificial Dilemma for the Working Clas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Road,”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8, no.4, 2014, pp.555-574.
28. “The Problematic of ‘High (-brow) Literature’ and ‘Low (-brow) Literature’”: Some Thoughts on the Origi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7, no.1. 2013. pp.117-141.
29. “Authenticity, Truth, and Art in the Post-socialist Wasteland: Narrating the Death of a
Young Artist in Frozen (199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and Art Review, Vol.1, No, 1, 2015.
30. “Chinese Good Man in the Age of Neoliberal Reform: Representation of the Subaltern in Jia Zhangke’s Still Life (1997),” Politics and Society, No.1, Vol. 1, 2013.
(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部分论文
1. 《后现代、后殖民批评和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以王德威的研究为中心》,《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CSSCI)
2. 《西方理论如何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以两部西学著作为例》,《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CSSCI)
3.《海外汉学界对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反应综述》,《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CSSCI)
4.《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美国》,《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pp.19-29.(《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
5.《“主体性”问题与未完成的“成长小说”:路翎<财主的儿女们>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5期 (CSSCI)
6.《在“历史性”与“文学性”之间的辩证阐释——论吴晓东<文本的内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7期(CSSCI)
7.《在“人民的批评家”和“党的知识分子”之间——重读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与〈在医院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3期(CSSCI)
8.《文学性、历史性和现代性——北美学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三种趋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4期。pp.124-137. (CSSCI)
9.《“五四”精神的回声在1940年代的境遇:路翎小说与胡风理论的“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8期. (CSSCI)
10.《论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白鹿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4期, pp.13-26. (CSSCI)
11.《论八十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历史经验与形式实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2期。pp.1-16. (CSSCI)
12.《在“历史化”与“中国立场”中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论陈平原的小说史学研究与学者的主体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CSSCI)
13.《“历史化”与探寻中国主体性的阐释学实践——贺桂梅<打开中国视野>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南方文坛》2023年第1期。(CSSCI)
14.《探寻现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化”阐释学——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烟台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CSSCI)
15.《新文科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创新实践》,《学术界》2024年第5期。(CSSCI)
16.《“主体性”和现实主义理论再探: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的文化政治》,《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1期。(CSSCI)
17.《重审苏青流行上海文坛的文学史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CSSCI,第一作者)。
18. 《“中产阶级通俗剧”与“市民阶级小说”的观念性演绎:论无名氏的通俗观念小说叙事及其意义》,《同济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CSSCI)
19.《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的纠缠与救赎的幻想——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中国比较文学》2017年第1期。(CSSCI)
20.《“承认的政治”与风格的政治学:路翎<财主的儿女们>的“精神现象学”再解读》,《中国比较文学》2018年第2期。(CSSCI)
21.《张爱玲闺阁小说的文化政治解读》,《求索》2016年第5期。(CSSCI)
22.《张恨水“爱情三部曲”对传统小说的改造及其局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CSSCI)
23.《重读萧红的〈生死场〉与〈呼兰河传〉》,《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1期, pp.88-95。(CSSCI)
24.《“新女性”的迷途:梅娘对东北沦陷区社会的小说叙述(1936—1945)》,《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CSSCI)
25. 《从历史的“文本化”到文本的“历史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重写文学史”的反思和推进》,《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CSSCI)
26.《徐訏四十年代“现代志怪”小说的叙事分析》,《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pp.77-82。(CSSCI)
27.《中国文学现代性起源的争议及其实质——论王德威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烟台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pp.41-50。(CSSCI)
28.《从赵树理方向看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在困境》,《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CSSCI)
28. 《“多元竞争的现代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小说研究:以“新女性”与“新青年”在作品中的演变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CSSCI)
30.《“向左转”的内面“秀”场:论丁玲1930年代上海时期风景书写与自我建构》,《湘潭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CSSCI,第一作者)
31.《徘徊在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萧红的人生困境与文学成就再讨论》,《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5期, pp.70-78。(CSSCI扩展版)
32.《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方法论问题》,《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
33.《文化的“政治化”:再论毛泽东的“延安讲话”》 ,《华侨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pp88-97。(CSSCI扩展版)
34.《“中生代”诗人创作的“汉语新诗”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傅天虹诗歌为中心的讨论》,《暨南学报》2015年第11期 ,pp.106-115。(CSSCI)
35.《“中阶文学”概念和“雅俗文学”界限的打破》,《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pp.10-19。(《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CSSCI)
36.《从“汉学主义”批判到探寻中国现代性主体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对话》2012年总第30辑。(CSSCI)
37.《反思海外中国学与学术主体性——国外学界对汪晖学术思想的接受与评价》,《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第2期。(CSSCI)
38.《“荒诞”还是“烦恼”?论“新写实小说”对存在主义观念的接受与改造》,《深圳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
39. 《“浮士德精神”与现代性价值的确证:<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CSSCI)
40. 《文化调适和文明互鉴视野下的跨文化阐释——以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为例》,《学术月刊》2023年第10期(CSSC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41.《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华族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转机》,《东南亚研究》2021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
42.《“美学信念”与“道德感”:论欧美汉学界对莫言获奖反应里的文艺评判标准》,《烟台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pp.37-48。(CSSCI)
43.《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碎片与精英史观:论<海上传奇>的记录与虚构》,《烟台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pp.55-66。(CSSCI)
44. 《“双生花”题材的变体及阶层的再生与隐现:论<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内涵》,《烟台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pp.59-70。(CSSCI)
45. 《中国电影“新浪潮”:关于新生代导演现实主义电影在西方研究范式的反思》,《汉学研究》2025年总第35辑(春夏卷)。(CSSCI)
46. 《论剧版<繁花>的叙事策略与主题》,《贵州社会科学》2024年第8期。(CSSCI)
47.《主体形塑与形式生成的诗学探究——评吴晓东<辽远的国土:中国新诗的诗性空间>》,《现代中文学刊》2024年第5期。(CSSCI)
48.《全球化时代的抒情诗人盼耕诗歌的几个主题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pp.115-124。(CSSCI扩展版)
49.《全球资本时代的文化研究:论威廉斯的“三种文化”论及其中国启示》,《文艺论坛》2022年第6期。(CSSCI扩展版)
50、《中国电影“新浪潮”:新生代导演与全球资本时代的中国景像》《文艺论坛》2024年第10期。(CSSCI扩展版)
51.《〈白鹿原〉: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的经典》,《误读的经典》(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52.《从“新女性”到“党的文化工作者”?丁玲身份认同的转变与她的小说创作》,《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pp.24-44。
53.《封锁于倾城之内—对〈封锁〉的五重分析》《名作欣赏》2015年第10期。
54.《是“新女性”启蒙话语,还是市民阶级身份难产的症候?丁玲1930年代“女性主义小说”再解读》,《名作欣赏》2016年第25-26期连载。
55.《论路翎1940年代的创作与左翼文学新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56.《论赵树理文艺创作的大众传播方式及其局限性》,《南国传播》2012年第1期。
57.《“伦理与道德困境”的历史突围:解开<色戒>中性政治与国族认同的纠葛》,《热风学术》(王晓明主编),2009年总第4辑, pp127-148.
58.《制造历史寓言:〈色戒〉的叙述策略及其社会反响》,《圆桌》2017年第4辑。
59.《论张爱玲“琐屑描写”中的历史和政治无意识》,《职大学报》2017年第6期。
60. 《辛亥革命的五四文化遗产:从萧红看现代中国女性的困境》,《南国传播》2011年第2期。
61.《影片〈色戒〉與小說〈色戒〉》,《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汇编》2009年6月。
62.《〈倾城之恋〉:爱的(不)可能性与现代中国市民阶级的焦虑》,《人文国际》2012年总第5辑。
63.《〈色戒〉的文本分析、历史阐释和现实意义》,《批判与再造》第51、52、53期连载。
64.《论旅荷作家林湄小说<天外>中的跨文化书写》,《华侨华人文献学刊》2021年第1辑。(与李碧春合作)
65.《林湄笔下的陆港文化之遇——论<泪洒苦行路>中被压抑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华文文学评论》2021年第8辑。(与李碧春合作)
66.《探询跨文明语境中的文化折冲与调和之道——论林湄小说<天望>与<天外>》(与李碧春合作),《女作家学刊》2023年总第4辑。
67.《欧美汉学界对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反应》,《人文国际》 2013年总第7辑。
68.《试论现代中国的“雅俗文学”与“中阶文学”的标准问题》,《华中人文
论丛》2014年第1期。
69. 《是文化,也是政治》,《思想》2007年第7辑。
70.《<王的盛宴>的叙述龃龉与美学混乱》,《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第5辑(2019)
71.《〈租期〉(2006):中国版“风月俏佳人”的类型差异与艺术独创》,《艺苑》2015年第6期, pp.36-40。
72. 《〈立春〉(2008):市场经济初期的艺术家和艺术的困境》, 《艺苑》2016年第2期, pp.26-30。
73. 《“后现代爱情”与当代资本阶层的自我镜像:〈庐山恋2010〉的体裁特征与叙述逻辑》,《艺苑》2014年第1期, pp.64-72。
74.《关于三线建设记忆的影像的文化政治——以王小帅的〈青红〉与〈我11〉为例》,《圆桌》2017年总第5辑。
75. 《表征底层的两种方法:以〈巫山云雨〉和〈三峡好人〉为例》,《人文国际》2014年总第8辑。
76. 《〈绿茶〉:当代“中产阶级”的品味与历史失忆症的表达》,《艺苑》2016年第6期, pp.28-31。
77.《<大明劫>:“去历史化”的标本历史剧》, 《艺苑》2017年第1期。
78.《〈致青春〉的情感结构与时代问题》,《艺苑》2013年第4期, pp.37-41。
79.《苏州河》:变幻的爱情中时代更替与社会转型的寓言》,《艺苑》2017年第3期。
80.《〈冬春的日子〉:后新时期艺术家的困窘和异化》,《南国传播》2011.4
81.《电影〈白鹿原〉:保守主义的嬗变》,《艺苑》2013年第1期, pp.50-51。
82.《〈站台〉(2000):1980年代中国社会及文化变迁史的影像记录》,《艺术探索》2016年第4期, pp.108-113。
83.《〈月蚀〉:一部女性主义电影?》,《艺苑》2013年第2期, pp.36-40。
84.《〈我11〉:保守意识视角下的成长回忆》, 《艺苑》2015年第1期, pp.69-75。
85. 《〈长大成人〉:钢铁为何无法炼成》,《南国传播》2012年第7期.
86.《作为国族历史寓言的<色戒>及其社会反响》,《南国艺传》2011年第1期。
87.《〈头发乱了〉:1980年代“非主流”年青人的青春成长史》,《艺苑》2016年第4期, pp.34-37。
88.《论近年电影中对工人阶级时代经验与历史叙述的形式问题》,《厦大中文学报》2015年总第2辑。
89.《〈天注定〉:精英视角下的社会矛盾》,《艺苑》2014年第3期, pp.10-16。
90. 《虚构与现实的缠绕:〈纺织姑娘〉叙事分析》,《艺苑》2012年第4期, pp.35-40。
91. 《批判现实主义的再创造: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人文国际》2012年总第6辑。
92.《“多元变革时代”的中国文学:四十年代小说研究作为方法》,《厦大中文学报》2014年总第1辑。
93.《无“家”可归的灵魂和被错置的乡愁:流亡经验与萧红的离散(diasporic)文学》,《热风学术》(王晓明主编), 2011年总第6期。
94. 《从文化保守主义到政治保守主义——<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嬗变》,《名作欣赏》2016年第22期, pp.110-117。
95. 《当代文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
96、《“现代性”与现代中国“新女性”的跋涉之路》,《女作家学刊》2024年总第 6-7辑。
97.《〈极度寒冷〉: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死亡》,《南国艺传》2012年第7期。
98.《论第六代导演的宗教救赎情怀:以〈江城夏日〉的叙事为例》,《艺苑》2015年第3期, pp.34-37。
99.《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与华人文化认同》,《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21)》。
100.《论汪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启示:以国外学术界的评价为中心》,《社会研究方法评论》2023年第4卷。
101.《四位“新女性”与多元现代性的竞争》,《职大学报》2019年第5期。
102.《“新女性”还是“旧淑女”?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焦虑与文化虚无感》,《女作家学刊》2020、2021第1-2辑连载。
103.《重读<饥饿的郭素娥>》,《妇女/性别研究》2018年第5辑。
【主要社会兼职】
Associate Editor,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United Kingdom)
Associate Edito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USA)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理事
【主要讲演与社会服务】
1、2011年2月24日,获邀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做Lu Ling and the Predicament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的讲座;
2、2012年9月起在嘉庚学院担任兼职教授。
3、2012年10月应邀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做《阅读〈白鹿原〉》的讲座;
4、2013年5月10日应邀在厦大翔安校区做《白鹿原:新历史主义的叙事经典》讲座。
5、2013年12月20日应邀在厦大翔安校区做《从三部武侠电影看当下中国文化界的价值观》的讲座。
6、2015年4月7日应邀在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做《当代视野下的侠义精神与刺客传统》的讲座。
7、2015年4月起担任厦门市“鹭江讲坛”讲座报告人。
8、2015年5月6日应邀在嘉庚学院做《阅读张爱玲:从寓言的角度》的讲座。
9、2015-2017年应邀担任集美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主席。
10、2017年应邀担任厦大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答辩委员会主席。
11、2019年4月14日在厦门图书馆做鹭江讲坛讲座《张爱玲笔下的都市男女爱情:一个寓言性的解读》的讲座。
12、2019年9月21日应邀在厦门图书馆作《武林外传——老舍早期作品中的近代民间武林兴衰》的讲座。
13、2019年11月13日应邀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世界》的讲座。
14、2020年10月24日下午,应厦门海归之家邀请,为部分厦门海归精英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观影讲座。
15、2020年11月29日应邀在厦门双十中学作《从影视剧看当下中国文化界的传统价值观》的讲座(鹭江讲坛)。
16、2020年12月26日应邀在厦门图书馆作《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鉴赏——以贾樟柯为例》的讲座(鹭江讲坛)。
17、2021年3月23日应广州大学文学系邀请在线上讲座《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近年来影视剧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演绎》。
18、2021年4月20日应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为新生做《漫谈中国与外国文学文化的研究与留学》的交流讲座。
19、2021年12月8日应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邀请为该院师生做讲座。
20、2022年7月5日应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邀请为师生做校庆系列活动之弘文学术讲坛讲座《纪录片怎样讲述中国崛起的故事》。
21、2022年11月19日应邀在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举办的“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本诠释和文化调适”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主旨发言“现代(性)神话与塞壬的声音:《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资本主义浮世绘”。
22、2022年11月23日应邀在“张恨水作品暨影·视·剧改编”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决心跟上时代’与 ‘走进新文学的队伍’:张恨水早期作品与传统小说的演进”。
23、2022年11月26日应邀在“文明传统与现代秩序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暨“政治:中国与世界”第五届年会上发表主题报告“今天文化界怎样讲述中国崛起?——以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1)为例”。
24、2022年11月27日应邀在“文明互鉴:翻译与现代中国”学术论坛发表主旨报告“探寻现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新时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与对外学术传播”。
25、2022年12月4日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键词与经典理论命题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主题发言《威廉斯的“三种文化”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兼论文化研究的在地化》。
26、2023年4月8号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国际比较文学论坛”上发表主题发言《文化调适和文明互鉴视野下的跨文化文本阐释——以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为例》。
27、2023年5月27日在中国第九届中国跨文化传播论坛上发表主题报告《纪录片怎样讲述中国崛起的故事》。
28、2024年5月17日应邀在上海师范大学作《“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十个意象及其意义”》讲座。
29、2024年9月21日应邀在首都师大“新媒体时代的文艺传承与发展”工作坊暨青年学术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新)时代精神与市场经济下“共同体社会”的雏形刻画:论剧版<繁花>的叙事策略与主题》。
30、2024年11月25日应邀在运城学院“涑水讲堂”上作关于《解读张爱玲小说:以寓言为方法》的讲座。
31、2024年12月21日应邀在“融汇、转型与擢升:第二届中国影视文体革命”学术论坛上发表主旨报告《“黑色电影”的中国式改编及其文化逻辑:以刁亦男的作品为例》。
【部分学术性荣誉(经同行评议、匿名评审)】
1、2013年获得厦门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2014年获得厦门大学电信天翼奖教金
3、2016年获得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2018年获得福建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2016年著作《追寻中国的“现代”:“多元变革时代”中国现代小说研究,1937-1949》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额50万)
6、2017年著作《走向文化复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入选华侨大学“高水平著作出版资助计划”和“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7、2017年著作《走向文化复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入选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翻译资助项目(资助额20万)
8、2018年著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图景: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一般项目(资助额20万)
9、2019年著作《走向文化复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资助额20万,塞尔维亚文)
10、2022年著作《中国电影“新浪潮”:新生代导演电影叙事研究》入选同济大学“精品力作”立项资助。
11、2023年著作《文化政治视域下胡风理论与路翎小说(1937-1949)中的“主体性”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资助额25万)
【国内外部分刊物刊发相关著作评价】
1. Gjorgjioska, Marija Adela. “Review of Xiaoping Wang, Ideology and Utopia in China’s New Wave cinema: Globalization and Its Chinese Discontents,” Global Media and China, 6.4(2021):511-513.
2. Gong, Haomin. “Review of Contending the ‘Chinese Modern”: The Writing of Fiction in the Great Transformative Epoch of Modern China 1937-1949”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o. 4 (2019): 827-828.
3. Gvili, Gal. “Review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by Wang Xiaoping (review)”,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vue Canadienn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Volume 48, Issue 4, Décembre 2021,pp. 568-571.
4. Huang Yingying. “Review of Postsocialist Conditions: Ideas and History in China’s “Independent Cinema, 1988–2008 by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8:2 (2019): 123-123.
5. Williams, P. F. “Review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by Wang Xiaoping,” Choice Review, May 2022: 1107-1108.
6. Zhang Zhen, “Review of Postsocialist Conditions: Ideas and History in China’s “Independent Cinema”, 1988-2008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8), by Xiaoping Wang,”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14.3 (2019): 54-56.
7. Zhang Zhen, “Review of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5.2 (2022): 185-187.
8. 龙其林:《历史语境的还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重构——评王晓平教授<追寻中 国的“现代”:“多元变革时代”中国小说研究1937—1949>》,《厦大中文学报》2017年总第4辑,第224-228页。
9. 龙其林:《王晓平<追寻中国的“现代”>刍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4期,第194-198页。
10. 高超:《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的建构——评王晓平<走向文化复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厦大中文学报》2019年总第7辑,第258-260页。
11. 廖望:《“多元变革时代”与“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小说——评王晓平<追寻中国的“现代”:“多元变革时代”中国小说研究1937—1949>》,《学术评论》2023年第1期,第60-67页。
12. 廖望:《阐释“多元竞争的现代性”与“全球资本时代”中的文学——论王晓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论坛》2022年第6期,第14-19页。
13. 张震:《在文艺批评中展望社会主义文化的复兴——论王晓平的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化研究》,《文艺论坛》2022年第6期,第20-26页。
【联系方式】
邮箱:wxping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