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应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陈红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英国田园诗歌的生态批评研究”的精彩讲座。讲座由耿纪永教授主持。
陈红教授首先追溯了田园诗歌的历史与发展,阐释了田园诗歌的定义,概述了田园诗歌生态批评的研究意义。田园诗歌的缘起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忒俄克里托斯被认为是田园诗歌的创始人。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了乡村与城市的隔离,乡村开始成为城市人观察和怀旧的对象,田园诗歌应运而生。传统田园诗歌的主题主要包括:怀旧与避世、城乡对立以及理想化乡村现实的主题。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则经过缘起期、发展及繁盛期、成熟期、转折及没落期以及二十世纪新发展期几个阶段。
随后,陈红教授以肯•希尔特纳的专著《还有什么是田园》一书中的两个章节为例,从“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歌的环境维度”和“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歌的多重维度”两个方面重点剖析了英国田园诗歌的研究路径。该书第四章“田园、意识形态和环境”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歌中的乡村环境既承载了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反映了具体景物的物质形态。该时期田园诗歌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乡对立日渐加剧;二是自然观念的转变。中世纪认为自然界是在亚当堕落后出现的邪恶存在,而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则被视为人类亲近的对象。
陈教授接下来分析了肯•希尔特纳著作中的第七章“帝国、环境及农事诗”的内容,以斯宾塞的作品《仙后》为研究对象,认为此类农事诗多重视人力资源,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牧歌”与“农事”两种田园诗歌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农业经济形态,折射出多种意识形态,传递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斯宾塞借用农事伦理来抹黑爱尔兰人,实际是延续了数百年来英国人对爱尔兰人的他者化行为,企图以此反衬英国人勤劳的自我形象,同时也为英国政府镇压爱尔兰起义、展开对爱尔兰民族的大屠杀喧声造势。
最后,陈教授以自己的论文《<摩尔镇日记>的后田园视野》为例展示了如何对田园诗歌进行生态批评研究。
该讲座激发了现场师生对田园诗歌和生态批评的强烈兴趣和深入探讨,大家对后续的跨文化生态批评系列讲座充满期待。